close

因為參加了校友會的活動,讓我生平第一次踏進了立法院。

這次來分享的是鼎鼎有名的傅佩榮教授

演講主題是:儒家的現代意義

 

聽完之後的感覺是顛覆了很多以前課本所念的東西,原來儒家思想不是我印象中的課本的內容,而是更深的智慧。也理解為什麼現在大陸這麼推崇國學,努力學習儒家。因為在這麼浮躁的社會,心靈想尋求安身立命的方法。儒家思想中待人處世的智慧給了人們一個準則。

 

以下是我對演講所做的筆記和整理。當下記筆記很快,但回來整理真不容易。教授當下是用白話文說明孔子孟子的言論,但為了整理筆記我還查了很多原文,為了方便閱讀我也自己加了大標題。

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一、首先提到了儒家思想的發展背景

 

周朝當時人們行禮如儀內心卻不真誠,為什麼?

1.因為善惡不分

2.分了也沒用,因為善惡沒報應

儒家學者對此現象憂心忡忡,他們想要讓一般人能受到教育,覺悟到行善避惡的要求不是外來的,是由內而發,這是相當不容易的。

 

所有人行善避惡的理由只有三個

1.社會規範-社會給你壓力,會給你懲罰-->但這是外在壓力,別人看不到的時候就不行善

2.宗教信仰-訴諸於輪迴或審判-->很多人不信仰宗教,且有時信仰宗教的人之間的鬥爭和衝突更可怕

3.良知-->是最有效的方式

 

良心是什麼? 良心是善的嗎?

良心不等於善,良心是對善的要求。一個人有良心,表示對善有要求;一個人若沒良心,就是對善惡沒有感覺了。

若沒照良心做,會感覺不安不忍。照著良心做,就會心安理得。後來也很符合王陽明的思想,但王陽明的思想有後座力。如果王陽明的思想真那麼好,為什麼明朝中葉以後整個國勢衰弱的這麼厲害?他的學生也分裂成兩派。不過王陽明講良知講的不錯,他說知善知惡是良知。良知不是善,良知是知道善知道惡的那種覺悟。

 

儒家思想祇有一個目的(教人行善避惡),他是有包容性的。

一方面需要社會規範,所以用外在力量要求一個人,儒家認為這個可以。

第二,儒家也不反對宗教信仰。論語裡提到:當鄉里人舉行驅逐疫鬼的儀式時,孔子穿著正式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,表示尊重。說明孔子是尊重民間信仰的。對於一群人,與其讓他毫無信仰,不如讓他信仰一些東西。宗教信仰對於一般人的約束力很強。

啓蒙運動時代有個小故事,伏爾泰是啓蒙運動大師,大力批判宗教信仰,認為根本沒有神的存在。他有一次拜訪一個貴族,見面聊得很投緣,說根本沒有神的存在,伏爾泰立刻制止貴族要他先別說,讓僕人全都離開之後才正式討論。貴族問為什麼這樣做?伏爾泰說,讓僕人知道沒有神的存在,晚上你還敢安心睡覺嗎?

一般社會的底層需要宗教。在羅馬時代,對哲學家來說,宗教都是假的,對老百姓來說,宗教都是真的。對統治者來說,宗教都是有用的。這邊說明了各階級對宗教的態度,但不能否認,宗教確實能讓一般人行善避惡。
最後就剩下良知的問題。儒家思想對人類文化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良知這個概念說清楚。

 

1993年,美國哈佛大學學者Huntington 提出了21世紀三大文明衝突:基督教文明、伊斯蘭教文明、儒家文明。西方人看中國就從這個角度看起,所以中國的崛起就是和伊斯蘭教、基督教三個的對抗。首先談中國和儒家文明。中國能代表儒家嗎?當然不行,中國這幾年才重新重視傳統。他們對儒家的認識還不夠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,這個存在已久,就不用再舉例了。
大陸現在正流行念三字經。三字經不是說人之初性本善嗎?他們以為三字經就是儒家的思想。我們在臺灣就很清楚,從小也是念三字經,長大之後就明白是騙人的,每天看電視看報紙,哪裡有人性本善這回事?大陸現在也知道,但是對於傳統說的,衹要是傳家的東西,都不敢批判。有些人也不願意接受傳統的國學,就因為在文革過程發現“人性本善”根本是騙人的。他們是在經驗上證明他是騙人的。我們是先背誦了之後忽然發現不太對。這個世界人性本善,好像是說不通的。他們現在開始說,我們以前錯了,人性是本善的。但若問我,我會說人性當然不是本善的。我年輕時候是先學習西方哲學的,學了十幾年後才轉過來學中國哲學,所以跟一般講國學的不大一樣。

 

二、什麼是儒家?一般對儒家的印象是對的嗎?
我談的是一個簡單的觀念,什麼是真正的儒家?所以我從頭開始說起。我們講儒家要先界定什麼是儒家?誰代表儒家?這個詞太廣泛了。
我所瞭解的儒家只有兩個人,一個是孔子,一個是孟子。
很多人會說還有一個叫荀子。荀子的書有一篇叫性惡。他知道孟子講性善。但其實這很籠統,孟子的書中出現性善只有兩次,並且沒有詳細的界定。若真的讀通了孟子,就會發現他不是說人性本善。另外,荀子比孟子晚了50年,孟子老的時候荀子還很年輕。他祇有一個目的,要和孟子爭正統,看誰是孔子的真傳?而荀子覺得孟子給他很大的壓力,所以他在書裡面想盡辦法批判孟子。他在性惡篇,四度點名說,「孟子曰性善,非也。」為什麼這樣說?因為他把孟子的性善兩個字故意說成人性本善。然後後面就問,如果人性本善,為什麼要受教育?為什麼需要老師,需要禮儀,需要法律?

荀子以為他抓到重點了,但他忽略了孟子說的根本不是人性本善。所以荀子是歷史上第一個把孟子的性善說成人性本善並加以批判的。他的這個手法很容易被拆穿,他很多地方都跟孔子孟子觀點不一樣。重要的是他教出兩個學生。一個是李斯,一個是韓非。而這就是鐵證如山,如果你是儒家思想,怎麼會教出兩個法家的重要人物?李斯是秦始皇宰相,韓非是法家代表。

今天你問人什麼叫儒家?他直接跟你說三綱五常。錯了,孔子孟子從來不提三綱五常。三綱五常是誰說的?荀子教的時候說了一下,韓非子說的比較清楚。真正把它列為儒家思想的是誰?西漢的董仲舒到東漢的班固確立下來。漢代以後,只要講儒家,就講三綱五常。這完全是扭曲的。

孔孟只有講一綱,父母子女這一綱不能動,其他都是相對的。相對的程度你難以想像。孟子說: 國君把大臣當作手腳,大臣把國君當作肚子和心臟來保護,至少還是同一個身體;國君把大臣當作狗跟馬來利用,大臣就把國君當路人,你付錢我辦事;國君把大臣當作泥土草芥來踐踏,大臣就把國君當成強盜仇人來痛恨。

「君之視臣如手足,則臣視君如腹心;君之視臣如犬馬,則臣視君如國人;君之視臣如土芥,則臣視君如寇讎。」

所以從秦始皇到北宋1400多年的時間沒有人敢談孟子,因為一講孟子就是反動思想。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」 面對皇帝,誰敢說這句話?

把孔子和孟子兩個點連成一條線,就把儒家的立場畫出來了。所以荀子不是儒家。他後面受道家影響走偏了。

道家和儒家的差別是什麼呢?儒家是以人為中心,道家是不以人為中心。這邊有個故事可以說明儒家和道家的區別。楚王去打獵,把一張心愛的弓弄丟了。其左右之人十分著急,要去尋找。楚王卻坦然道:“楚人失之,楚人得之,何必再去找呢?”。孔子聽説這件事後,很不以為然地説:“何必要一‘楚’字,‘人失之,人得之,又何索焉,’豈不更好?”。而老子聽到這件事後,更進一步説道:“何必再要一‘人’字,‘失之,得之,又何索焉’,故老子為至公矣。”。楚王的心態是一般國家領袖的心態,是人的本能。孔子則不分哪個國家,只要是人就當作普遍的人,已所不欲勿施於人,可以肯定為人類的典範了。 老子則說何必一定要人撿到,猴子不能撿到嗎?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在人的手上?所以從這點可看到儒家和道家的差別。儒家是以人為中心,所有的一切以人來考慮;道家不以人為中心,從道、從宇宙本身來看。道家有兩個原則:1.人與萬物平等,因為都來自於道。2.人與萬物不同,只有人能悟道。道家從這兩點出發,一方面很精彩,另一方面則不容易被人理解。

再回到儒家。儒家在禮壞樂崩天下大亂的時候,人們都不願意行善避惡的時候,他強調真誠。所以你問我儒家怎麼解釋,我說就真誠兩個字。人類是高級的生物,聰明到一個程度很難去限制。只有人可以真誠也可以不真誠。因為所有動物都是真誠的,所有的行為都可預測。如果有不能預測的部份拉進來還是可預測的。就跟科學發展一樣,不斷的增加可解釋的範圍。但人不一樣,人是所有生物裡面不能預測的。口是心非,口蜜腹劍。一念之間可以千變萬化。

人若不真誠,考慮的只有利害。如果真誠,就會考慮彼此之間的適當關係。如何讓關係得到適當的建立。

 

人們從小就被教育行善避惡,那麼善是什麼?

 

人們通常因為外在壓力下才行善。柏拉圖的理想國裡面也有個小故事,有個牧羊人意外得到了一個戒指,發現戒面轉向自己時,自己會隱形。這就是魔戒的原型。當人可以隱形,做任何事都不用負責任的時候,他還願意做牧羊人嗎?最後到王宮裡謀殺國王,自己當起了國王。他最後問了一個問題,當好人和壞人都得到戒指的時候,結果都是一樣的。好人是因為考慮到他的名聲,別人看著我不好意思,當他可以隱形的時候,他就會和壞人一樣。

我問自己,如果我有隱形能力,會不會去搶銀行? 為什麼不搶呢? 反正沒人知道。但最後我不會去搶,為什麼?因為我有良心。那良心是什麼呢?是被教育出來的嗎? 如果教育上沒有教那麼明顯,你會有良心嗎?

 

 

三、儒家說性善嗎?

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。三字經是南宋末年學者王應麟寫的,當時流行朱熹的思想。

第一句,人之初性本善,這是朱熹說的。第二句,性相近習相遠,這是孔子說的。朱熹最重要的著作四書章句集注。他在論語集注陽貨第17篇說,子曰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,朱熹是做註釋的,他竟然說孔子搞錯了。他引用最崇拜的北宋學者程頤學說,兩者相隔了97年。他說,人性就是天理,當然是善的。孔子說的是氣質,所以人性是有問題的。

程子曰:「此言氣質之性。非言性之本也。若言其本,則性即是理,理無不善,孟子之言性善是也。何相近之有哉?」

朱熹竟然拿他所崇拜的程頤來說孔子亂講。那麼你現在唸書應該念孔子的話還是朱熹的話?而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這兩句話是互相矛盾的。性本善,只能夠說人相同。若性相近,表示有所區分,所以人性不是本善。如果本善的話,你怎麼可能區分呢?朱熹也有解釋,這兩句話是矛盾的,但是編書的人不管,反正是蒙書給小孩子啓蒙用的,所以就放在一起。

我講儒家會講人性向善。把性本善的本改成向,這個向代表力量。來自於真誠。當我真誠的時候,力量由內而發。就是看到別人遭遇所產生的不安和不忍。當這種真誠出現的時候,我自然就願意去行善。否則你叫我去行善很累,因為不符合人類利害的考慮。每個人都趨吉避凶。你若研究易經會發現,易經原文裡從來不提道義。不講該不該怎麼做?他只講吉凶,就是利害。真正講道義的是儒家,就是易傳、繫辭傳等等這種孔子以後的儒家研究,才跟你說行善避惡。前面講易經最早的時代還沒有文字。伏羲氏只畫了八卦64卦。易經誰寫的?周文王到周公他們寫的,那個時候一般老百姓還沒有受教育的機會,只能夠跟他們說吉跟凶。一般人活在世界上就趨吉避凶,趨利避害。但儒家會跟你說,你還要問該不該做?所以這就是儒家的特色,他跟你說人世間所有的規範,回到最初的動力就是真誠。你真誠的時候就會發現,別人的遭遇你不忍心。你會心裡不安,那個不安不忍就是原動力。
然後我們對照一下西方,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。蘇格拉底活到70多歲,被誣告判了死刑。他在廣場上替自己辯護的時候說了一個故事。他說我從小就有一個特殊的機緣,每當我要做一件不該做的事的時候,心裡會有個聲音說不。那個聲音從來不說好,不說去做。他只告訴我某些事情不要做。他只說不,但不說是。和孔子,孟子所說的不安和不忍有相似的地方。什麼是良心?就是內心說不的能力。因為你現在所要做的事情,不符合你內心對自己的要求,你如果不真誠,良心根本不起作用。你祇有真誠的時候,良心才起作用。

這是第一步,接著你就要教育了。你如果沒有教育,就什麼都白講了。孟子說,在堯舜的時代,老百姓吃飽了穿暖了,生活很悠哉,而沒有接受教育,就接近禽獸。「飽食、暖衣、逸居而無教,則近於禽獸」 換句話說,如果沒有教育,百姓就跟禽獸差不多,那什麼教育呢?後面就列出來五倫。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,人與人之間有適當關係。這就叫做善。

所以從孟子書裡面就明明白白說,從堯舜時代,人性哪有什麼善的問題?如果沒有受教育,就跟禽獸差不多。什麼時候變成人呢?你受教育之後知道什麼叫做善惡?然後你才能問自己的內心可不可以安?可以忍?根據善惡的要求,去行善避惡,心安理得。換句話說,一個人可能沒有受教育,但他天生就有一種比較接近人性自然的狀態,可以去將心比心。

所以我們在講儒家的時候,必須要弄清楚這個部分,如果不弄清楚,剩下就衹是教條。叫我做好事,叫我孝順,叫我效忠。為什麼?這對我有利嗎?這不是儒家,真正儒家講的是只問我該不該做。別人對孔子的評價是,知其不可而為之。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實現,但我還是要做,為什麼,因為我要面對的不是外在的人,我要面對的是自己的良知,還有天。
孔子整個生命的轉捩點在什麼地方?在五十而知天命。這句話石破天驚,但很少受到注意。古代是帝王成為天子,夏商周都一樣。天子,天的兒子,祇有他們知道天命。一般老百姓不可能知道天命。但孔子開始不一樣了。孔子50歲,知道天命。順便補充一下,六十而耳順,其實這個‘耳’是多出來的。孔子從55歲周遊列國,到68歲回到魯國,這些年他所做的事情祇有一件,那就是順從天命。有一個人跟他談過話,這個人是守邊疆的官員。他和孔子談完話之後說了一句話。 他說:各位同學何必擔心老師沒有官位呢?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,上天將以你們老師為木鐸。(木鐸是宣傳教化的,就是老師) [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]。代表這個人和孔子在談的時候,他相信孔子有天命在身。

儀封人請見,曰:「君子之至於斯也,吾未嘗不得見也。」從者見之。出曰:「二三子,何患於喪乎!天下之無道也久矣,天將以夫子為木鐸。」

所以孔子在60歲左右就是順天命。再說如果耳順真那麼重要,從孟子到後面的易傳、中庸、大學等等,再也沒有出現耳順兩個字。反而很多地方在說順天命。那麼請問孔子六十耳順不是很值得懷疑嗎?60歲和耳朵沒關係。有人說耳順,代表聽到什麼都懂了。事實上是不可能的。也有人說是聽到什麼不好聽的話都順了。這就變鄉愿了。六十而順,一個字就夠了。順天命等於這時候所做的事情不再為自己。所以孔子周遊列國很累。他被稱作喪家狗,就是在周遊列國的時候。
山東曲阜有三孔,孔府、孔廟、孔林。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後代的墳墓區。孔子墳前左方有個小平房,前面有個墓碑,上面寫著五個字,子貢孺慕處。孔子有很多學生,其中三大弟子是顏淵子貢子路。孔子死的時候,顏淵和子路已經死了,剩一個子貢。孔子的兒子比他早兩年過世,古時候沒有人送終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情,於是子貢召集了一些弟子替老師守喪三年。守喪三年是什麼概念呢? 不是36個月,而是25個月,2年24個月,第三年的第一個月就是守喪三年了。守喪期間每天討論老師以前說什麼,一起回憶。我們今天所念的論語,就是孔子的第一代弟子倒背如流,然後被有子和曾子的弟子記錄下來。因為學生稱老師為子,不管輩分多低,在論語當中就被稱為子。曾子的爸爸在論語中都出現了,他爸爸沒有稱子,兒子怎麼稱子?曾參比孔子小46歲,還被列在駑鈍科,所以可知是是因為曾子教書,他的弟子記下了論語的材料。三年之喪後,大家守完喪抱頭痛哭之後互相告別,子貢又留了下來。子貢年輕的時候做生意賺了錢,送走了同學之後又蓋了一個單獨的小房間替孔子守第二個三年之喪。人類歷史上很少有這種事,學生替老師守兩個三年之喪。通常說樹倒猢猻散,就算是帝王,死的時候誰理你,各奔前程去了。孔子憑什麼能讓他的學生替他守喪三年,甚至子貢守第二個三年?孔子是個平凡人,最大的官就只做到魯國的大司寇。魯國在當時也只是弱國,在這樣的弱國,即使當到代理總理,也毫無用處。所以他周遊列國。周遊列國的時候又很苦。但他如果不周游列國的話,第一他招不到各國的學生。例如子貢是衛國人,不是魯國人。第二他也不能把他的思想向各國傳播。在當時的周朝引起普遍的重視。所以一個人在倒霉窮困的時候換條路走,反而產生很大的影響。

 


四、儒家的思想內涵
如果把孔子孟子連起來看,儒家的思想是什麼呢?
第一個對自己要約。學儒家就是要約束自己。儒家講的是修養,絕不能以為人性本善。孔子對自己的修養要求嚴格。孔子說:德行沒有好好休養,學問沒有好好研究,聽到該做的事沒有跟著去做,有不善的地方沒有立刻改過,這些是我的憂慮呀。

子曰:「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」

孔子每天擔心自己德行不夠好,學問不夠好。這是孔子,怎麼可能是人性本善?所以作為儒家的學者,第一個對自己約。我有任何慾望思想觀念,要約束自己。
第二個對別人要恕。如心為恕。孔子對子貢解釋過,只有八個字,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如果能做到這八個字,就能在這世界通行無阻,我把別人看成跟我一樣重要。人人平等。這是人間,就是怎麼對己和怎麼對人這兩方面。
第三個對物質要儉。古代的喪禮很容易鋪張,孔子說這種禮儀越節儉越好,因為祇有節儉才有真神的心。越鋪張,就只注意到外在的禮儀要求。而忽略了真正哀戚的心。
最後一個對神明要敬
把這四個字合起來看“約、恕、儉、敬”,這是儒家的特色。儒家認為不能忽略神明,神明包含什麼呢?包括了祖先。所以祭拜祖先也包含了在範圍之內。人一定要尊敬祖先,因為人有來源,也不能夠忘本。然後在活著這一生的時候,收斂約束自己。跟別人來往就是恕道。將心比心,大陸有個詞用的很好,叫換位思考。這樣就能體諒別人。對儒家思想的從真誠出發。然後用這四個字用在四個範圍。你自己的生命在發展的時候,絕對不能忽略跟別人的關係。儒家是入世,有機會從政一定從政。從政的目的千古不變,就是為百姓服務。而不是光宗耀祖升官發財。這些對儒家來說都是過眼雲煙。孔子說,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

大陸人羡慕臺灣,說你們從小念論語一定國學很好吧,其實錯了,臺灣的國學根本不行,為什麼?因為我們念的都是朱熹的註解。我們從小到大所有的國學念的,全是朱熹的註解。幸好我們考完就忘了。你如果把朱熹的註解全部學會的話,你會發覺你這一生寸步難行。朱熹怎麼說?他說三綱五常全是人的本性。
孟子說,看見別人受苦,心裡覺得不忍。看到別人為惡做壞事,心裡覺得可恥。看見長輩前輩心裡想要退讓。看見好事壞事心裡想要分辨。這種心裡想要如何如何的,都是天生的。但是你把心裡想要的把它做出來,才是仁義禮智。剛剛所講的這些都必須在存在於你看見,你若沒看見這些你都沒反應。情感直接由內而發的反應,叫做你心的四個開端。你從這四個開端把它做出來。就是仁義禮智。

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
朱熹把他倒過來,他說人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。那什麼叫惻隱之心?仁義禮智在裡面所發出來的情感。整個把孟子所說的顛倒過來。

「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,情也。仁、義、禮、智,性也。心,統性情者也。端,緒也。因其情之發,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,猶有物在中而緒見於外也。」

我寫了92篇文章,說明了朱熹的註解有問題,所以我本來的書名是叫予豈好辯哉,但是在大陸他們覺得書名不夠生動,就直接改成叫朱熹錯了。然後很多人就說,你憑什麼說朱熹錯了?其實仔細研究朱熹的經典,就會發現是有問題的,但是我們提出來的時候,很多人反對,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。你問人家人性是什麼,他就說本善,好啦,答案給你了,不要吵我了。我這個人怎麼樣是另一回事,人性本善。本善是騙人的,至少你要知道,這不是孔孟思想。而是向善,並且還有一個以真誠為前提。
什麼叫善?善就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。注意,天下都是別人,從父母開始。我跟別人之間都有一種適當的關係。教育就是教你什麼是適當,該怎麼去做叫做適當。
我這邊用三點說明。
第一個內心感受要真誠。
第二個對方期許要溝通。
第三個社會規範要遵守。
三個合起來就知道該怎麼做。

 

人的期許被滿足之後,就會不斷的提高。
人跟人相處一定要找到穩定的模式,長期維持和諧的關係。否則到時候兩方都不好相處,為什麼?因為人的期望會越來越高。那你有幾個朋友呢?你有幾個親人呢?每個都這樣的話,到時候你會不堪負荷。人心之間的感情,最可貴的就是溫和而理性,真誠而長久。
如果這三點發生衝突怎麼辦?一定要以真誠為主,絕對不能夠扭曲我的真誠。為了討好,最後產生抱怨。真誠是我可以負責的。儒家就是真誠兩個字。他所說的真誠,不是一片好心,不是赤裸裸的呈現給別人。不要預先猜測別人會耍詐,也不要預先想像別人不會守諾。但是一旦發生這種事,一定會先察覺,這種人真是了不起。

子曰:「不逆詐,不億不信;抑亦先覺者,是賢乎?」

孔子說:古代有七位賢者,了不起的人。各有各的做法,但是我孔子和他們不一樣,五個字無可無不可。我沒有要怎麼做,也沒有不怎麼做。我認為該怎麼做就怎麼做。天下沒有人可以限制我孔子。
孔子有兩個不守信用的故事。

孔子在衛國一個叫蒲邑的地方被公孫戍控制住了。公孫戍是什麼人?他是太子蒯聵的心腹,他們居心不良,欲在衛國作亂。衛靈公只好將他們安置到邊遠的蒲邑去。孔子來到蒲邑後,公孫戍以為孔子是衛靈公派來對付太子的,就將孔子師生一行抓了起來。抓幾個書生有什麼意思呢?要管吃管住,還得守著,於是公孫戍一伙人就和孔子談條件,只要孔子答應馬上離開衛國,並簽下盟約,就放了他。孔子答應下來了,可是一出大門,又朝著衛國的方向繼續前行。學生問他,難道不必守信用嗎?孔子說,一個君子在被威脅的時候簽的字不算。
很多人念儒家念迂了,覺得很多事都是一板一眼的,那不是儒家。

孔子周遊列國也是沒飯吃,他都快餓死了。子路武功高強的,不知道從哪弄來了一隻燒豬。孔子看到他就立刻就吃,吃完了再問小豬哪來的?多有智慧啊?如果書呆子看到豬一定會問,豬哪來的?手段不正當的叫不義之豬,我不吃,不吃那就餓死吧。孔子吃完了才問怎麼來的,偷來的再拿錢還人家。有命先保再說。若去研究儒家思想就發現靈活的不得了。

 

五、對儒家的正確認知
第一個:儒家就以孔子,孟子為代表,兩人就夠了。後面的荀子就不要來攪和了,那樣就把法家搞在一起了。
第二個:真正的儒家在秦始皇之後就沒了
譚嗣同是六君子之一,曾經說:二千年之政,秦政也,二千年之學,荀學也。代表兩千年來都是帝王專制,都是荀子法家。用四個字來說明,中國的歷史發展就是陽儒陰法。表面打儒家的招牌,裡面是法家的手段。

中國從來沒有真正實現孔子孟子的理想,不僅沒有實現,也從來沒有正確的理解。你若真的理解,就會明白孔子的偉大。孔子被稱為四大聖哲之一。四大聖哲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。
德國學者雅士培列出了四大聖哲。蘇格拉底、佛陀、孔子、耶穌。為什麼第一個是蘇格拉底,因為對西方人來說,蘇格拉底是最為熟識的。蘋果的賈伯斯曾經說,我願意用一生的成就來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一個下午。這是西方所受的教育。可以說明對蘇格拉底推崇到這種程度。
一般人對孔子的印象就是雕像威嚴的樣子。
念論語就會發現孔子其實是非常親切的。平常和學生開開玩笑,但也充滿智慧。然後另外兩個都是教主,佛陀和耶穌。而孔子可以跟他們並列。這位德國學者有客觀的研究。人生三大奧秘:痛苦、罪惡、死亡。這四個人都有特色來回答。
他們對於痛苦都看得很透徹。佛陀說,四大聖諦,眾生皆苦。為什麼?他說有慾望當然有苦。耶穌說:背十字架跟著耶穌走,代表痛苦是人生的必然,但是對於痛苦不要逃避要面對它,用智慧去化解它。對罪惡要宣戰。決不能跟罪惡妥協。

還有一個特色,他們對死亡都毫不懼怕。
孔子哪句話最有宗教的味道?一句話。「子曰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這句話很少有人能講清楚過。朝跟夕代表時間很短。難道不希望多活點時間去實踐所學的道嗎?朱熹說可以活當然最好,如果不能活那就認了。但孔子不是那個意思。(早上聽懂了,到晚上死了也無妨),這邊有兩個故事。第一個是基督教這邊的。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時候是33歲,他說他是上帝的兒子,有些人相信也有人不相信。他左右兩邊各釘了一個強盜通緝犯。耶穌被釘在中間,代表他們認為宗教犯是政治犯,比其他更嚴重。其他罪犯衹是打家劫舍,但是宗教犯會吸引很多人跟隨。左邊的強盜故意嘲笑說,既然你是上帝的兒子,那你怎麼不顯個神蹟讓我們三個都下來,你當老大。右邊的強盜就罵他,你不要講這種話。我們兩個一輩子殺人放火,今天被釘死是罪有應得。但我們一直在黑道裡面沒聽過耶穌。所以他一定是被冤枉的。他對耶穌說,如果你真的是神的兒子,能不能在我死的時候記得我。耶穌對他說,今天晚上你就昇天堂。一個人一輩子殺人放火,祇不過是臨死之前講了一句公道話。耶穌就對他說今晚就昇天堂。為什麼西方人很害怕左邊,很喜歡右邊?就這個原因。因為左邊的強盜下地獄了,右邊上天堂了。這不是佛家說的一樣嗎?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

你把孔子的話「早上聽懂了,到晚上死了也無妨」,跟兩大宗教的觀念並列,說明了什麼你就可以理解,孔子對宗教其實是很瞭解的。宗教祇有一件事:轉向光明。你做幾樣好事,根本不相干。你做好事是因為有條件。另一個人沒做好事是因為他沒那個機會。重要不是你做多少好事,而是你轉向光明。你可能一輩子都走錯路,但是在最後那一刻你悔悟了。另外一個人一輩子都做得很好,但最後晚節不保。抱歉照樣不行。宗教裡面講這些問題也引起很多討論。

 

六、總結

所以我們今天談國學,講了一些儒家的思想。我現在簡單來說一下所謂的國學這個概念。總結是什麼?現代人該怎麼去面對?
第一個,你必須要跨越秦始皇以來政治對儒家思想的利用和扭曲。政治有權力的人利用儒家,因為儒家教忠教孝,你一定聽話,聽話之後就很好管理。而統治階級自己反而不實現儒家。反而用法家。所以研究儒家的時候不要再去看後代的解釋。直接去看孔子孟子的思想。這是第一個挑戰
第二個,對於道家,對佛教。宋朝學者扭曲的一塌糊塗。很難想像,竟然還有講三教合一。三教怎麼可能合一呢。儒跟道都不可能合一了。但是宋代學者已經有教訓,在唐朝的時候。道教和佛教掌握了政治的關係,儒家被打入冷宮。韓愈是唐朝末期的學者。他要諫迎佛骨。你看儒家學者根本是欲振乏力。宋朝的儒家學者就很團结。說不能再重蹈覆轍,要趕快掌握跟統治階級的關係。所以就大力批判佛教跟道家。

你看他們批判佛教的思想,看起來覺得有點幼稚。他說佛教講輪迴,敗壞倫常關係。明明生的是兒子,卻說兒子是你的祖先。這關係根本完全顛倒錯亂。那怎麼維護儒家的家庭關係?那怎麼批判老子呢。就把老子第40章的一句話拿來扭曲。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有怎麼生於無,無就是什麼都沒有。然後說道家是一種虛無主義。所以儒家在那個時候為了跟統治階級合作。不擇手段,把佛教跟道家完全抹黑。所以今天我們要談國學,就要跨越宋代學者的抹黑。
第三,今天討論國學不能關起門來,你要和外國人談。所以你要講道理。所以人家問你什麼叫善,你要定義。你如果不能告訴我什麼叫做善,你就沒有權利叫別人行善避惡。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善。你不能說‘社會上大家都認為’,錯了。‘社會上大家都認為’每個時代都不一樣。這個社會和別的社會不一樣。同一件事情在這個社會叫做善,到另外的社會就不是善,這樣你說合理嗎?這就是所謂哲學訓練的重要。就是先定義你到底在說什麼,定義完了才知道我跟你討論根據哪些事實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論。所以21世紀需要儒家,不但中國人需要,西方人也需要。全世界都需要,因為現在這個世界就像亨廷頓所說的,幾個大文明在對抗。尤其是宗教信仰作為基礎的,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,還有伊斯蘭教阿拉伯世界。你如果懂得舊約聖經,就知道為什麼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合不來,因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同一個人亞伯拉罕。亞伯拉罕篤信耶和華。耶和華是上帝,所以它最早是一神教。古時候是多神教居多,但它是一神教。上帝對他說,將來天上有多少星星,你就有多少子孫。但是亞伯拉罕已經快一百歲了,他太太SARAI 也快90歲了。想說怎麼可能,但SARAI 不捨得讓她的老公絕後,於是就把她的下女送給老公當妾。結果生了兒子。但妾生兒子之後,母以子貴就驕傲了起來,覺得她的主人SARAI 沒什麼了不起,生不出兒子,天天吵,後來SARAI向上 帝禱告。上帝說沒關係,你也生一個。結果真的生了,現在妻和妾都生了一個兒子,天天吵。後來沒辦法,只好把妻和他的兒子留下來,讓妾和妾的兒子離開。妾所生的兒子就是阿拉伯人的祖先。妻所生的兒子就是猶太人祖先。你現在怎麼調節呢。這是3000年來的世仇。這就是古代他們的背景。光看這就知道這家務事很複雜很難調解。
儒家提供一個對話的平臺,但是這儒家需要重新加以解釋的。儒家是以真誠為主。真誠誰會反對呢?但不能光真誠,你還要注意對方的期許,還有社會規範。社會規範也包含所有的國際公約這些的。儒家的真誠提供一個平臺,讓所有宗教好好真誠相待。你沒有儒家的話,這個世界永遠在對抗鬥爭之中。所以儒家在今天太重要了。但是今天我們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的時候卻根本不在乎這個。大陸現在開始恢復四書了,但是我是以難過的居多,因為教育四書都以朱熹的註解為主。為什麼?大家都認為說如果有錯是朱熹錯,不要怪我。大家就不用負責任了。

但是我是講人性向善的。人都是貴遠賤近的,大眾覺得我是當代學者,講的沒什麼稀奇。

孔子一輩子都不得意,3歲爸爸過世,17歲母親過世,從15歲立志求學,一個人努力鑽研學問,不怨天不尤人,我真的建議去研究論語,不要帶成見。我最快樂的事情就是把四書三學都用白話文寫出來,論語、孟子、大學、中庸和老子、莊子、易經,全用白話寫清楚。年輕時念哲學很苦,台灣要把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一起念。光是學懂其中一個就很辛苦了。反正學多學少都學不懂,而且一畢業就失業。現在回頭看,因為中國把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都分開,念東方的不懂西方。但是我兩邊都懂。學人文的說難聽一點,越老越值錢,因為需要經驗的累積。我很幸運我能夠學東方哲學,也學西方哲學,而且學完之後還能清楚的表達出來,讓別人感覺不錯。今天的內容大致就到這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悠理昀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